第八章 故宫老墙和煤山鬼怪(10 / 11)
保证会有意外的发现。
相比这些稀奇古怪的见闻,二舅最为津津乐道的段子,是当年在故宫听老贾同志讲的一则逸事。前清时紫禁城戒备森严,御林军各营各旗分别有自己的防区,守得铁桶相似,连苍蝇也飞不进去一只,可在咸丰年间出了件奇人奇事。
咸丰初年,顺天府宛平县有个乡下的草民,最普通不过的平头百姓,祖宗八辈没吃过饱饭的这么一位。这人姓王,穷人没大号,有个小名叫库儿,连起来叫王库儿,绰号“傻柱子”。“傻柱子”是老北京土语,意思是实心眼儿、一根筋,不懂王法只知道赚钱。王家到了他这代,做了点儿小买卖,每天蒸了馒头用小车推到北京城里贩卖。有一回无意中,他捡了一块出入紫禁城的腰牌,腰牌就相当于通行证。您说这小子胆子多大,捡到腰牌丝毫没考虑王法当前,先想的是紫禁城里能不能卖馒头。他也想不到这是多大的祸事,私自把腰牌上的名字刮去,换成自己的名字,转天开始不在街上做买卖了,大摇大摆地推着小车,往紫禁城里就走。
当时守卫的军兵也想不到有人这么大胆子,未经许可就敢去大内禁地摆小摊,又看王库儿带着腰牌,还以为是内府特批,便把他放进去了。从此王库儿财迷心窍,每天起早贪黑到皇宫里做买卖。那些往来的宫女、太监和御前侍卫,也都认为这人能在紫禁城里卖馒头,肯定是上面准许的,所以都没多问,还有不少人来买他的馒头。别说王库儿这手艺还真吃得过,人人都说他这馒头蒸得好。
有时赶上早朝,王公大臣们天不亮就进紫禁城候着,总不能让皇上等大臣不是,因为起得太早,很多人来不及吃早点。王库儿听说了这个消息,起得比这些大臣还早,推着热腾腾的馒头来卖。那些王公贝勒文武臣工,一看宫里还有卖馒头的,都觉得这事稀奇,可一闻见馒头的香味,肚子里便打鼓了,纷纷掏钱买来吃,有的上朝没带钱—— 本来上朝也没必要带银子—— 就找带银子的大臣借钱买。王库儿这馒头比街上卖得贵了几倍,但在紫禁城里是蝎子??——独一份,天天卖个精光。这事除了皇上不知道,连后宫的皇后都有耳闻,听说前面有个卖馒头的小贩,做馒头的手艺京城一绝,所以皇后和嫔妃们也不时差太监来买。这些人吃惯了山珍海味,没吃过这种家常馒头,一来吃个新鲜,二来人人都说好吃,本来觉得一般的人,也不免觉得好了,另外宫里跟馒头搭配的全是好东西,可不是就着咸菜疙瘩吃。由于王库儿常年在皇宫摆摊儿卖馒头,时间久了和那些侍卫太监,乃至王爷贝勒都混了个脸儿熟。有一次身体不适,偶尔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